南师大研究生院(南师大研究生院官网)

南师大研究生院,南师大研究生院官网

今年9月,南京师范大学将喜迎建校120周年。近日,京师范大学生科院陈礼明教授课题组在肿瘤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brain-enriched lncRNA shields cancer cells from immune-mediated killing for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in the brain”为题,在PNAS上发表。

众所周知,癌症脑转移为绝症,至今仍无特效药。该研究以乳腺癌为模型,研究成果重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首次发现并命名了 “促脑转脑特异长链非编码基因”(即BMOR);第二,揭示了全新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即BMOR-IFR3信号轴);第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药物(即LNA-BMOR);第四,总结提出肿瘤免疫逃逸“三模式”理论(即“躲避免疫识别”模式、“抑制免疫激活”模式和“逃逸免疫介导的癌细胞死亡”模式)。该研究开辟了一条脑转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的新思路,为肿瘤免疫逃逸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

由陈礼明教授课题组发现并命名的BMOR基因,首次论证了长链非编码RNA的组织特异性导致特定远端脑转移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进一步联合CpG治疗的策略,甚至能治愈部分脑转癌症小鼠。机理研究揭示,BMOR抑制IRF3导致癌细胞免于在脑部微环境被免疫灭杀。这一全新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为肿瘤免疫逃逸“三模式”理论的总结提出提供了重要的论据支撑。该工作为肿瘤脑转移、长链非编码RNA研究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干预研究等相关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人类最终攻克癌症。

该成果是陈礼明教授研究团队取得的又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来,该团队发现并揭示了迄今为止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生长最广谱机制(可覆盖近90%三阴性乳腺癌的PRKD3-CLU信号轴),并开发靶向干预策略(PNAS,2017;Adv. Sci.,2021);发现并开发全球首个乳腺癌免疫预防药物专利(新药授权发明专利号:ZL 201910921285.5, 2022)等。

陈礼明教授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围绕疾病开展关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治疗策略开发。2012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导,2016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迄今已发表论文50余篇,除以上提及近五年的部分系列研究成果外,五年前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Struct. & Mol. Bio.、Genes & Development、Protein & Cell和Bioinformatic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回国十余年来,陈礼明教授带领团队以乳腺癌为研究对象,集中开展肿瘤关键生物学基础和新突破性治疗策略开发研究。研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获第一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和江苏省首个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连续资助。他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和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杰出中青年人才计划等。

该论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课题组2016级研究生刘伟光为第一作者,中山肿瘤医院孙鹏主任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经费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0230119)。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南师大研究生院(南师大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南师大研究生院(南师大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