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

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

摘要:沈凯凯独创“挖掘-传承-创新”一线贯穿的教学模式,将“四解”融入每一张方剂讲解中,点燃学生探究中医药的“火种”。

【青椒赛群英谱】

沈凯凯,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剂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肝癌发病机制与中医药干预策略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先后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大家都说学中医就一个字‘背’,我们大学还被戏称为‘张江皇家背书学院’,其实,中医需要背但更需要理解,需要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历代经方需要我们一代代中医药学子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上午9点半,浦东张江蔡伦路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沈凯凯掐着时点,风风火火地从实验室赶来,1983年出生的她思维活跃,耿直爽快,又乐观洒脱,言谈中流露出对中医药深深的热爱。

方剂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丰富发展于宋朝,历代医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等留下的每一张古方,背后都有故事、有文化。如何把其中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治治法、配伍规律、临床运用和前沿研究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懂经方之理、赏经方之美、悟经方之魂?沈凯凯独创“挖掘-传承-创新”一线贯穿的教学模式,并将“四解”(解构、解析、解读、解释)融入每一张方剂讲解中,科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了课程内涵的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老师就像火把,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知识的火种。”

创新方药思政育人模式

“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沈凯凯坦言,教书十年来,一路跋山涉水,一路反思进步。初上讲台,她也碰到过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少人课上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却忘得一干二净。如何深入浅出地解析深奥难懂的中医知识,让学生不仅听得懂、记得住,还会活学活用?

2017年,沈凯凯赴海外教学,老外对中医药的热爱,尤其痴迷中医药背后沉淀的中医文化,让她十分震惊。这一发现犹如一簇火花,瞬间点醒了她——中医之道,根在文化。于是,她根据中医药课程特点,创新“理法方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与“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相融合,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构建“点(专业知识)-线(课程思政元素)-面(所属思维维度)-模块(文化自信、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总结出方剂学教学实践的“育人逻辑”和“全方位参与育人的工作模式”,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贯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始终。

沈凯凯认为,方剂命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精神意蕴与哲学思想,因此,她尝试从儒释道、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神话历史、诗词歌赋、成语典故、方言俚语解析经方。比如“四君子汤”的君子、“逍遥散”的逍遥、“三子养亲汤”的养亲,她从“方名”入手,不仅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追求,还将医学与人文、博学与医德相合,培养学生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课堂上她经常拿“三子养亲汤”打比方,三子即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中药,分别是紫苏的种子、芥菜的种子和萝卜的种子,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白芥子温肺化痰、理气散结;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祛痰,专治老人“痰壅气逆食滞证”。“古人以孝为先,每户后院都会种这三种植物,以方便入药,‘养亲’之名便由孝顺老人而来,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沈凯凯解释道。

教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上沈凯凯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分析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尤其注意训练学生怎么树立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方剂的组方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而总结创造的一种制方方法。许多著名方剂在其组成结构上贯穿着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观点。”她喜欢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来“抛砖引玉”:“白虎汤”主要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中药组成,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临床表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何一张方用两味清热药物石膏和知母、两味益胃和中的药物甘草和粳米?她把疑问抛给学生,引导他们查阅文献,学习怎么分析归纳,探索经方背后的科学机理,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中医药具有继承与创新的本质特征,以及‘医学科学’的基本属性,又兼有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蕴含了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沈凯凯将最新的前沿研究带入课堂,首创“圈形叠加图”,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交融,多维度诠释经方遣药组方的科学内涵,体现“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特色,为开拓老药新用奠定理论基础,并以此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传递薪火亮世界舞台

沈凯凯上课的自信很大部分源于科学研究,她认为,科研是源泉,有了科研的“活水”,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生动翔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佳。沈凯凯的《方剂学》课一般放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开设,而现在,除了一周两次在夜大授课,她都会泡在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做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我有幸遇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领悟到: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所有的实验需反复验证,经得起检验;科研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图快,要做探索性工作。”2002年,沈凯凯跨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修中药学,她经历药用植物野外考察、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制备,尝试新药研发、专利申请、新药审批,先后进入中药学学科带头人王峥涛实验室、欧洲科学院院士Paul M Vanhoutte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MRC毒理研究中心Anne E Wills 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

2012年博士毕业后,沈凯凯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从事方剂学教学,期间又得益于多位名师指点。犹记得,陈德兴教授每次上课前,都会专注地备着当天的课。“《方剂学》课本是老师写的,教了40年,他为啥上课前还要反复研读?”她忘不了陈老师的回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堂课,所谓“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各大学术名家的悉心教导和榜样力量,让沈凯凯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也逐渐练就了高超的教学艺术,她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和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成为上海市教学能手。而她也将前辈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和爱传给了学生,“有的学生读完博士学成归国后做中医药研究,有的在外企研发中药……”每个学生的名字,沈凯凯如数家珍,他们的职业规划都有她的精心指导,凝聚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学生就像种子,我这里的营养有限,就送他们出去开阔视野,待学生们长成大树,彼此手牵手,才能成为一片森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中医药点亮世界的舞台!”沈凯凯有一个梦想,“这个梦美好而远大,不仅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传播去探索,更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医药并为之奋斗的青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上海中医药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