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随着“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区域创新合作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两年来,内蒙古与“4+8+N”合作主体的创新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自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围绕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创建新型研发平台、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共建平台载体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一线阵地,也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内蒙古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人才、科技优势,围绕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双方通过院地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载体,为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早在1986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就依托在武川县建立的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开始共同承担国家旱农攻关课题,长期持续开展旱作农业研究。2020年12月,“科技兴蒙”合作推进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和武川县人民政府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在内蒙古武川县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旱作农业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指导,针对内蒙古70%以上旱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问题,在基本农田建设、寒旱区作物品种选育、保护性耕作、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将研究成果在全区乃至全国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和应用。

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签约仪式

为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及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机构——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于2021年5月在呼和浩特市揭牌。中心设立农牧良种育繁、耕地和草原保育、农牧业种养循环产业等6个研究中心,聚焦农牧业发展种业“芯片”,开展耕地与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解决优质饲草饲料供给问题,建立种养循环生态体系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打造内蒙古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助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首批派出9位教授、副教授,目前已开展内蒙古高原蘑菇现代化产业基地项目、农牧业种养循环示范项目、高产优质可持续饲草基地示范项目三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河套灌区研究院签约仪式

水资源高效利用、盐渍化土壤改良、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等问题是当前内蒙古河套灌区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也是加快推进“藏粮于地”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为此,巴彦淖尔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在前期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良种培育、人才培养等基础上共建了河套灌区研究院。双方通过共同争取和实施国家及相关部委各类科技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助推河套灌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巴彦淖尔市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

联合技术攻关
共克产业发展瓶颈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推进内蒙古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工作,对推进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等“4+8+N”区内外合作主体共同实施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项目,是中国农业大学深化“科技兴蒙”行动,助力内蒙古旱作农业提质增效的典型案例之一。项目聚焦内蒙古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抗旱节水技术单一、标准体系不健全等生产生态问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量水而行为导向,在阴山北麓、黄土高原、燕山丘陵、大兴安岭沿麓四大生态区开展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并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实现农业水资源保护与适度利用,为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谷子集雨补灌种植模式示范田

该项目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沟壑纵横、降水分布不匀且蒸发量大等问题,选择抗旱性较强的谷子品种,以雨水保蓄利用、量水补灌种植为核心技术,集成了黄土高原特色作物集雨补灌种植模式。2021年10月,该模式应用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的600亩谷子喜获丰收,谷子产量较传统覆膜提高31.4%-40.2%,降水利用率提高42.5%,肥料利用率提高7.5%。目前,项目已在四大生态区提出七项关键技术,构建四种模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4个核心示范区累计推广辐射各项技术15万亩,增收2363.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草地生态修复与草牧业支撑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内蒙古地区存在用于草地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的突破性草品种短缺、国产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新种质创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为破解我区草种业“卡脖子”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实施的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优良乡土草种质创新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利用重要抗逆乡土草种质资源,在收集评价重要属种乡土草种的基础上,采用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创制乡土草新种质,培育羊草、扁蓿豆、紫花苜蓿等新品种。挖掘抗逆相关候选基因,解析重要属种乡土草关键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建立核心种质资源库与高产示范基地,研发先进高效的良种繁育技术,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加快国(区)产乡土草种的产业化,有效解决我区草地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中优良草品种短缺等“卡脖子”难题。

西乌珠穆沁羊草新品种种子田

自“科技兴蒙”行动实施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国家队”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内蒙古农牧业领域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牧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双方联合已在种植业、养殖业、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20项,支持经费1亿元。其中,2020年度立项支持5项,支持经费2920万元;2021年度立项支持15项,支持经费7276万元,(“科技兴蒙”合作引导项目2项,支持经费445万元,应用研发类项目7项,支持经费1480万元,重大专项6项,支持经费5351万元)。

下一步,内蒙古将借助中国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优势,在种业、肉羊、饲草、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合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内蒙古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外国专家局) 农村科技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