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对于一些对于学习环境需要长时间适应的人而言,如果到了考研辅导学校,可能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全适应,即便是后期学习效率上来了,但是前期落下了其他人太多的进度,仍旧会导致自己后期需要不断赶进度,不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还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心态。所以如果真正想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学习,其实可以选择报名线上考研辅导班,后续可以在家里、寝室、图书馆等地方学习,不需要更换环境,也就没有适应的过程,效率从一开始就会很高。  广州考研机构越来越多样化,每家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收费标准会有一定区别,考生需要提前做好功课,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家机构可以获得优质的服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成功的完成考研,可以使自己终身受益。当然有很多的考研机构会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欺骗考生,考生需要理智的选择,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否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来源:【铁人先锋】

在中国石油化工界,很多人都知道闵恩泽、陆婉珍夫妇这对院士伉俪,却少有人知道毛炳权、刘新香夫妇这对科坛佳偶。作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高分子化工领域的权威专家,毛炳权这位深居简出的老人可谓低调,然而当你走进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北化院)的大门,无论白发老者还是青年男女,提起毛炳权院士与刘新香教授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若遇善聊者,他或许还会告诉你“刘总比毛院士名气大”。

1961年摄于中国照相馆的结婚照

的确,自1958年10月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化工部工作至今,刘新香已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度过了64个春秋,她从基础科研岗位做起,相继担任过课题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从1959年她与毛炳权院士确定恋爱关系开始,至1971年丈夫调进北京,刘新香在12年间克服了夫妻两地分居的困难,独自一人抚育一双儿女。与此同时她兢兢业业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即将90岁的毛炳权院士在回忆这段峥嵘岁月时还是颇有感慨地说:“我能调到北京工作,都是因为我妻子在单位里工作突出,领导重视她,为了解决我们俩长期两地分居的现状,利用她们单位一部分人去燕山落户后空余出的户口指标,才把我调进北京”。

早于毛炳权进入北化院13年的刘新香,一直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研究。她从1978年开始研究“碳三馏分液相加氢催化剂和新工艺技术开发”,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并与美国鲁姆斯公司合作成功申请了美国专利,之后又申请到了中国专利。该催化剂研制的成功,不仅替代了进口催化剂,更对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较长时间以来,刘新香教授研制的“碳三馏分液相加氢催化剂”和毛炳权院士研制的“N型高效催化剂”是为北京化工研究院创造效益的主要产品。1992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毛炳权院士向作者展示他获得的志愿军纪念章

在和刘新香教授聊天时,她曾骄傲地告诉我,在他们夫妻俩的科研生涯中,每人都得过3个国家级奖励,但她丈夫的获奖级别每一个都要比她高一级。言语之间,我听出了老人对他们夫妇在科研中所取得成果的骄傲,更感受到了她对于自己这份相濡以沫、比翼齐飞之爱情的自豪。

我曾问过毛炳权院士如何看待当年因工作原因长期不能照顾家庭之事,毛院士用愧疚的语气告诉我:这个没办法,当时整个国家的条件都比较差,在哪儿工作都要服从组织分配,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他非常希望能调到北京和家人团聚,他们单位也想过把他妻子调到四川去,但那时调动很困难,一个萝卜一个坑,要找到愿意对调的人才行,不像现在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刘新香教授则淡然地对我说:那12年的异地生活丈夫根本就帮不上忙,当时孩子们都小,她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经常加班,但她当时心里想的主要是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能出成果,对于家庭生活上的苦,忍一忍好像也就挺过来了。那会儿整个国家的大环境都是那样,大家都是一心一意地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搞特殊化。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其著作《飘》中曾说过——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虽然时代环境给家庭生活造成了困难,但这并没有能阻碍这对志于在石油化工领域探索的夫妻。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心中,工作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即使毛炳权调到北京以后,他们夫妇也是以忘我的精神对待工作,他搞他的项目,她做她的研究,时常出差,聚少离多。

毛炳权院士在家中阅读材料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毛炳权院士与其团队历经数十年研制出的络Ⅱ、N、DQ 系列三种类型聚丙烯催化剂,不仅成功解决了不同阶段我国聚丙烯生产所用催化剂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而且大幅度降低了聚丙烯的生产成本,为我国跻身世界聚丙烯催化剂技术强者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其催化剂活性比原来提高数十倍,等规定向能力达到96%~97%。从此,国内先后建成50多套聚丙烯(本体法)生产装置,年产量达40万吨左右,年产值约为30亿元。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奠定了中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的基础。聚丙烯N型高效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则一举打破了意大利海蒙特公司和日本三井石化公司聚丙烯催化剂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相继获得了中国、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发明专利。1988年该专利以1500万美元成功许可给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后又追加300万美元,这项技术至今还保持着中国单项专利技术许可费的纪录。该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确立了世界聚丙烯催化剂强者地位。聚丙烯DQ球形催化剂系列产品的开发,使同比条件下该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明显高于国际同类产品。同时针对不同的聚丙烯生产工艺,先后开发了 DQ-1、DQ-2、DQ-3、DQ-4等催化剂系列专利技术,并在茂名石化等国内多家大型聚丙烯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扩大,成为世界聚丙烯催化剂的主要开发单位之一,该技术的成功研发实现了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这三种类型催化剂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毛炳权也于1991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至于刘新香教授,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获得的科研成果中,有两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和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奖、一个部级一等奖,她本人还曾被评为化工部的劳动模范。90年代,化工部部长基金在全系统奖励了1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刘新香是其中之一。1992年,刘新香荣获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并受到奖励。鉴于其在科研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刘新香从1993年至2003年,连续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委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们一起共商国事。

刘新香教授向作者展示她曾获得的奖章

回首毛炳权、刘新香夫妇的成长经历,二人既是岭南同乡,又是大学同学。1933年11月2日,毛炳权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小康家庭,他自幼在父亲开办的私熟里读书,“七七事变”爆发后跟随家人到处流浪,1947年进入东莞中学学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仅17岁还是学生的毛炳权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文化教员。1952年,毛炳权被部队选派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并在那里认识了他日后的科研伴侣与终身挚爱——刘新香。

彼时的刘新香正在大连工学院的校园里适应着北上求学后的种种不适——语言、气候、饮食……作为侨乡儿女,她放弃了随父母去美国生活的机会,而是毅然决然的要求留在国内,为百废待举的新中国奉献自己的青春。1954年,毛炳权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前苏联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攻读高分子专业。1956年,刘新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天津大学读研究生,并于1958年毕业进入化工系统工作。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言一样,“幸福的家庭大抵都是相似的”。1959年,毛炳权从苏联留学回国之时,刘新香已进入北化院工作,同乡同学之情让他们频繁相聚,而见面频次的增加也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与爱好,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爱的足迹。1961年的春节前夕,刘新香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了见到了从成都赶来求婚的毛炳权,而那场求婚毛炳权所准备的仅仅是单位的一封结婚介绍信。1961年大年初一,毛炳权与刘新香在北京和平里街道办事处领取了结婚证书,从此,他们开启了一对平凡夫妻不平凡的婚姻。如今,两位老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年龄并没有阻碍他们继续关心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北化院的年轻同事们仍会时不时地向他们尊崇的“毛院士与刘总”汇报科研进展与单位发展状况,寻求建议与帮助。

在毛炳权院士与刘新香教授家的书房里,有一个摆满了夫妻二人所获各种荣誉的书柜,而在这堆荣誉的正中央,是一幅镶嵌着他们夫妇头像的钻石婚纪念物,这仿佛是对唐代诗人卢照邻这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最美描画。

毛炳权院士与刘新香教授在家中观看老照片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