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考研(聊城大学考研官网)

聊城大学考研,聊城大学考研官网

“童子”身穿采衣,头梳发髻,始加缁布冠、二加皮弁冠、三加爵弁冠、冠者祭祖、冠者见母、宾赐表字、酬送正宾,这是中国古代男子冠礼的基本流程。这一幕发生在聊城大学宁登国博士《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课堂上,他希望通过课堂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古代冠礼含蕴的独立、担当、感恩、抗挫等精神内涵。

近年来,聊城大学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轮驱动,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全体教师都承担立德树人职责,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培根铸魂功能,致力构建“课堂堂堂话德育、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教书育人格局。

课堂:做好“结合”文章

“2月25日,俄乌冲突第二天,全球最大的黑客组织‘匿名者’发动对俄罗斯政府网站的攻击;3月2日,俄罗斯某黑客组织宣称已经搞垮‘匿名者’的网站……”乍一听,以为是一场俄乌冲突军情讲座,其实这是在聊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信息安全导论》的课堂上,赵海勇博士力图通过俄乌冲突实例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在课程设计中,赵海勇博士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将课程的思政元素分为人文历史、家国情怀、专业责任感、辩证思维、工匠精神等类别,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有机融入网络攻击、防火墙技术、信息隐藏、系统安全等专业教学内容 ,努力做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文章,引导学生将学生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

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光学》的课堂上,课程负责人王文军教授深入挖掘课程的中国元素,将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和科学家的科研态度、科学思维、爱国情怀等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比如在光学发展历程的介绍中,引入世界最早光学实验——小孔成像;在光学仪器部分,引入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在激光部分,引入我国光刻机发展受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事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报国情怀。

李莹老师在讲授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时,通过教学案例观摩、微格教学实训、参与中学教学研讨会、开展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在有效开拓教学空间的同时,让学生亲身体察师德师风、提升教学技能。

对于老师们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聊城大学副校长肖海荣给予高度评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高效的渠道。由于课程思政的特殊性,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持续提高政治素养,备课时狠挖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做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文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

课程:发挥“示范”引领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聊城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各类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

学校积极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自2021年以来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7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6门,推荐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下一步,学校将逐步扩大课程思政的实施范围,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专业每一门课程。

学校大力支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引导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规律与模式。2021年以来,学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2项,推荐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3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在全校营造出研究课程思政的浓郁氛围。

学校成立“聊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指导。中心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与示范课程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开发设计、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推广交流等工作,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在3月举行的聊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有42名教师获得表彰,产生的影响很好地激发了老师们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校还积极拓展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教学,每年寒暑假组织大批学生队伍分赴全国各地,依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开展历史成就观察、依法治国宣传、科技支农帮扶、爱心医疗服务等多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暑假,学校组建60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参与人数达11000余人次,2个实践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与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此外,学校把思政元素作为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评选的重要考量指标,在2月举行的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所颁授特等奖的4个项目中,3个拥有鲜明的思政元素。

教师:解决“知行”问题

“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办好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教师怎么认识课程思政、如何增强“挖掘”本领,怎样提高“结合”能力。

近期荣获聊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的陈美老师深有体会:“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师本身不信,就无法让学生信服。教师只有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使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为帮助专业课老师提高政治素养,做好“挖掘”与“结合”文章,聊城大学建立完善了广覆盖、长链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体系,将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纳入新进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课程教学创新培训等工作,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学习平台,开展专题研修班、教学沙龙、教研工作坊、教学比赛等各类竞赛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厚植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学校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构建“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联合体,建立对接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结对”交流,开展集体教研、专题研讨、示范观摩,合力打造示范课堂、优秀案例,携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结对”交流对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起到了良好效果,特别受到了理工科专业教师的普遍欢迎。

学校还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数字赋能、资源共享,启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视频、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加快“课程思政”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创建聊城大学“课堂教学案例库”,推进“新华思政”等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使用,实现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建立具有聊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传播矩阵。

“立德树人绝不仅仅是思政课的‘独角戏’,而是包括专业课、通识课在内的课程‘大合唱’。”教务处处长马中东表示,当前,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人有了家国使命、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就会形成更清醒的学习自觉,产生更强劲、更持久的学习动力,非常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融理想信念于读书学习的光辉典范。

声明

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融媒体传播矩阵

识别二维码,下载App

山东教育发布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sdetvnm@163.com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聊城大学考研(聊城大学考研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聊城大学考研(聊城大学考研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